10月22日—25日,“壮美广西·多彩非遗”——2023年广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艺术展示展演活动于北京举行。此次活动依托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的平台,来自广西的艺术家们向国内和全球40个国家的观众展示了广西特有的传统文化。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和“瑶族油茶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声部民歌”、“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壮族织锦技艺”、“瑶族服饰”和“北海贝雕”。
“蝴的蝶、蝴的蝶......”一进入广西展区,就能听见自治区级传承人欧玉梅老师带领着她的徒弟钟建秋,通过高声部和低声部的默契配合,将没有伴奏的瑶族蝴蝶歌唱出了丰富的音律节奏。历史悠久的瑶族蝴蝶歌是富川瑶族的标志性民歌,大致形成于明朝,主要流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白沙镇、莲山镇、柳家乡、古城镇等地。蝴蝶歌用汉语方言土语“梧州话”演唱,内容以情歌为主,因为在歌的衬字衬词中常出现“蝴的蝶”字样,由此得名“蝴蝶歌”。
茶香四溢,在“六堡茶制作技艺”展示区,自治区级传承人陈伯昌老师为观众带来了由苍梧群体种——原树种为原料的多款茶,如5年以上的吃原树种长大的茶虫宝、以春茶茶芽制作而成的25年原种香、四大美人——昭君茶。自治区级传承人谭爱云老师为观众带来了药香浓郁、回甘生津的03年老茶婆,参香伴随着陈香、口感顺滑的13年春茶,醇厚甘爽的23年社茶,并带来了一些广西农垦的六堡茶衍生商品,六堡茶膏、茶箩娘菌菇鸡汤。
芬香扑鼻,在“瑶族油茶习俗”展示区,自治区级传承人周黎维老师亲自展示了油茶的原料以及制作过程。“铛、铛、铛......”随着周老师的敲打,一碗碗香气十足的瑶族油茶出锅,一碗下肚,瞬间褪去了身上秋风带来的冷气。本次活动,周老师带来了瑶族油茶的创新产品——油茶茶膏,将喝油茶这件事变得越来越方便,为瑶族油茶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琳琅满目,在“瑶族服饰”展示区,自治区级传承人李素芳老师为观众带来了9类以瑶绣元素为主的文创产品,如盘王锤、瑶绣手包、瑶绣纸巾袋、瑶绣香包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瑶药《盘王锤》,盘王锤内离填充有药材“山苍子”,在酸、涨、疼、肿的地方捶打,具有祛风、去痛、消肿等功效,深受观众喜爱。
独具匠心,在“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展示区,国家级传承人陆景平老师为观众展示了4件由本人烧制的作品。据了解,陆老师的《壮家三口瓶》被墨西哥、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展示。除此之外,还带来了80把款式各异的坭兴陶茶壶进行展示,吸引了不少观众将其收入囊中。
斑斓绚丽,在“壮族织锦技艺”展示区,国家级传承人李村灵老师为观众展示了壮锦挂画、壮锦围巾、壮锦披肩、壮锦茶旗、壮锦背包、壮锦团扇、壮锦玩偶等9类以壮锦为元素的商品。其中,壮锦背包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眼球,简洁的菊花纹样,为双肩包增添了一份古朴的气息,结实的材质和精细的做工让人流连忘返。
精雕细琢,在“北海贝雕”展示区,自治区级传承人李建强老师带来了由本人亲手制作的一组作品《四海升平》海贝为海,用四幅镜屏形式喻四海,每幅配以国家级非遗技艺精心制作的花瓶,意平安,整组作品表达了喜逢祖国盛世,四海升平,共盼事业如意、吉祥,生活富贵、平安的美好祝愿。是传统贝雕技艺和现代贝雕创新技艺有机结合的代表性作品,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拍照。
广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艺术展示展演活动在北京圆满落幕,这是一场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展览,让观众领略到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精湛技艺,将广西的非遗推向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舞台。这次活动为广西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传播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也促进了广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相信通过这次展示展演活动的举办,广西非遗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