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从2016年元年至今,已经发展了7个年头。经历过野蛮发展的“1.0时代”、精细化运营的“2.0时代”,以及有机地融入城市系统的“3.0时代”,现在共享单车在城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让共享单车更好地融入城市交通系统,促成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平台企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市政策顶层设计等方面,可以深入哪些方面,来促成对城市整体最优的结果?日前,哈啰提出了共享两轮4.0时代,基于哈啰单车的一些数据研究发布了相关报告,并邀请来自交通规划、城市规划、交通信息工程、制度经济学、政府管理部门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者,发起了“盘活城市交通系统:共享两轮4.0时代”的讨论会,彼此分享了自身的思考和见解。
共享单车缝合城市交通体系
在哈啰方面提供的2023年7月共享单车的上海运营数据基础上,交通和城市规划专家
王园园近日刚完成一项研究,结合其中展现的图景,共享两轮实质上可视为公共交通的有效补充。
据报告,移动互联网爆发阶段培育出的运输服务市场,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已是城市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客运服务在城市出行中的规模和占比,已足够说明它成为支撑城市运行的重要一环。毫无疑问,包括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在内的共享两轮,作为其中最为绿色和经济的出行服务,已成为广大市民出行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王园园认为,无论宏观上在城市综合客运交通体系中的定位,还是微观上道路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与共享两轮的匹配,都是城市交通发展需要面对的功课。共享两轮需要由自下而上的发展过渡到自上而下的规范,才能撬动城市的MaaS系统(出行即服务)发展,提升城市的活力和价值。
就微观层面而言,王园园尤其指出,路缘管理特别重要,是共享两轮和交通管理、城市管理的结合点。他认为,当下城市路缘上,共享两轮和私人助动车、以及不同平台的共享两轮,时常混杂停放,似乎可视为“非正式产权”。以往城市化是增量时代,而存量时代意味着管理的精细化,其使用权需要进一步正式化和精细化,这才能提升价值和效率。
“时至今日,市场上共享两轮的格局相对稳定,城市出行中共享两轮的规模和在出行联系中的作用也渐渐清晰。在出行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共享两轮的优势,并不在于运输速度的提高,而是通过其灵活性,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起到衔接和补充作用。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王园园表示,“除了平台本身的智能化发展,如何自上而下去思考,通过规范化和有意识地整合,使城市空间、综合交通系统与共享两轮达成更好的配合,是共享两轮在城市运转过程中价值进一步固化和提升的重要基础。”
专家学者畅言共享单车行业未来
在澎湃研究所与哈啰共同发起的讨论会上,专家学者们充分讨论了共享单车发展至今遇到的客观困难,以及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少卿认为,共享两轮能够通过对交通系统的有效补充,来帮助城市的居民更好地或更有欲望去使用公共交通系统,那么是符合公交优先的政策需要的,而这此前是一种“被忽略的外部性”。通过政府补贴,鼓励大家更多选择共享两轮出行,会产生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公共交通处处长苏奎认为,中国是对共享两轮最友好的国家,只有在中国的城市,才有如此大规模的共享两轮系统。首先从能源、占地等方面,共享两轮有效率,甚至比私人交通甚至传统公共交通效率还高;其次,面对不特定的公众;再次,具有典型的基础设施特征;最后,达成了需求侧的“出行即服务”。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认为,某种程度上,共享单车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交通成了一个零和游戏。另一面,此前靠地铁进行销售、盘活土地价值,而现在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需要轻建设重运营,要靠运营创造更多价值。在欧洲,城市没有钱修地铁的时候,是以自行车系统为导向,来进行整体城市的更新,推动自行车带动城市的更新和复苏,在欧洲跟美国是非常清晰的战略。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回到中国城市,帮助政府解决问题,达成一套“出行即服务”的系统,可以打破“零和游戏”的格局,就格外有意义。而路缘管理也是行业里比较新的风投动向。
伯克利加州大学工程博士、成都大运会MaaS交通服务技术总监郑城举到很多例子。他说到,盘活城市交通系统,可以从技术、企业管理、行业监管等方面着手。比如,在技术方面,达成一个“出行即服务”(MaaS)的系统,就能更好地去精细化发放补贴。在成都,有的地铁站口停放空间非常有限,但早高峰会产生大量单车需要调度,对平台企业而言也是不经济的。这就需要运用MaaS系统精准测算,达成更好的方案。实际上,一套MaaS系统也更有利于以出行的便捷性形成吸引力,引导绿色出行。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教师梁捷表示,共享两轮的正外部性非常大,但也存在负外部性。另外,共享两轮对年轻人来说,是可以替代公共交通,但老年人、小孩或残障人士,就没有办法用共享两轮去替代了。从经济学上看,如果是外部性非常突出,那么一定是有很多问题没有描述清楚,或权利没有界定清楚。企业往往选择通过数字化、技术上的创新去解决问题,但这不是一劳永逸的。不管是路权还是政企关系,还是需要界定清楚。很多当下面临的状况,是倾向于技术解决还是制度解决,仍然是未来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