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尔滨阿勒泰 “网红”的6月各不同

金融财经
2024 06-15 20:31:23
分享


本报评论员 | 杨禹

    《我的阿勒泰》火了之后,6月,阿勒泰旅游也提前进入了旺季。
    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场考试。线下的阿勒泰,能否如书里、剧里、线上、心中那般怡人,去了便可见分晓。
    进入6月,淄博人的注意力集中在重大项目上。山东全省重点项目和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连续三天,先后在淄博、济宁、枣庄进行。书记省长带队,省直部门、各地市主要负责人参加,在淄博看的是储能、新材料产业化、乡村振兴等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定好位、挑大梁”,山东马上行动、知重负重。
    淄博烧烤火出圈后,常有人说,去年全年、今年一季度,淄博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并没有什么惊人变化。言外之意,烧烤没有强力拉动城市经济,令人失望。这种预期与失落,是一种认识的偏差。
    淄博的经济结构,仍体现着绿色低碳前提下的工业强市。烧烤的流量,转化成文旅的增量,也是淄博人正在做的努力。但这更多的是在锻造好客品牌、提升为民服务,其收益更在长远,对即期地区生产总值的作用力有限。
    看得出,淄博人自己挺冷静,知道全局是什么。
    6月初,哈尔滨召开全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尔滨”出圈之后,怎么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对哈尔滨人来说,是一件亟待乘势而上的大事。
    同是“网红城市”,哈尔滨与淄博的资源禀赋、城市定位,其实有很大不同。整个黑龙江,冬季有冰雪、夏季有避暑。哈尔滨可打出的文旅各种“牌”,一摸一大把,底蕴深厚。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本就是“尔滨”要久久为功打造的重点。
    看哈尔滨的经济结构,老工业基地的底子仍在。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摆在该市各方面工作的第一位。此番出圈后,文旅,对于“尔滨”的意义,不仅在于文旅本身就有“直接变现”的潜力,还在于能深度塑造一座省会城市的整体形象。
    人人事关形象,处处都是环境。当八方游客扑向“尔滨”,多少双眼睛天天盯着的,是这座城里事无巨细的各个角落。
    在《我的阿勒泰》播出之前,阿勒泰其实已经在小众层面很火。现在,她被大众看见了――从一趟趟航班上涌下来的游客,奔向的是书中剧中呈现的舒缓、朴素的美,但他们的行为模式则可能仍是商业化的:短促的打卡式旅游,对热门景点的饱和式抵达。
    关键还在于,他们既是游客,也是考官。今夏这个旅游旺季,阿勒泰人不轻松。
    这两年,“网红城市”一个个冒出来。有像淄博这样被一段与青年人的佳话带红的,也有被影视IP带红的――如《狂飙》之于江门,《去有风的地方》之于大理。本质上都源于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形成巨大的“造红”力量。
    围绕“网红城市”,有四个字太关键了:因地制宜。
    不要只盯着地区生产总值――不同城市,文旅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大不同。文旅人人可搞,但文旅对于不同城市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文旅业与先进制造业等,形成地区生产总值的逻辑也不太一样。各地掌握的文旅资源更是千差万别。
    还是要因地制宜,每双脚穿最适合的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不要只盯着网红的“一瞬间”――“网红”红得都很快。这是社交媒体“造红”的常态。但是“红”起来的人们,别长时间陶醉在这一瞬间的爆发里。面对有益的“红”,不妨顺势而为,但也别顾此失彼,丢了本来该做的事。面对突然的“红”,更要再审视一下自己,不失掉在做事上久久为功的方寸。
    不要无条件接受所有的“红”――有些“红”,可能跟本地的资源禀赋关系不大,对促进本地高质量发展益处寥寥,只是被很多“蹭流量”的力量推起来的。对这种“红”一定要审慎对待,注重引导,拿出点“不为所动”的定力。
    祝福淄博尔滨阿勒泰。一样地“红”起来了,却也“红”得各不相同。
    “网红”们的6月,都在继续赶考。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