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城点煤成金

金融财经
2024 06-16 07:31:03
分享

图为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一角。刘家硕/摄

图为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一角。刘家硕/摄

 


本报记者 | 王健生

    五月的榆林,天高云淡。走进陕西榆神工业园区,百米高塔林立、管线纵横交错、储罐星罗棋布,现代前沿科技完成煤炭“由黑到绿”“由黑到白”的转换,经下游加工最终成为可降解的医用骨钉、餐具、购物袋……一幅现代煤化工发展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40年前,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处的榆林拉开能源大开发的序幕。几十年来,这座从沙漠里建起来的城市“点煤成金”,逐渐成长为国家重要能源供应地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榆林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是到位于榆神工业园区的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榆林化工”)看煤。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指明方向。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从此,我国能源革命掀开崭新的一页。近3年来,国能榆林化工紧盯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方向,以绿色低碳和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全方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研发新工艺、新产品,聚力实现延链、补链、强链发展目标,努力走出一条技术新、能耗低、效益好的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之路。

    绿色低碳
加快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禀赋的突出特点。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高效清洁利用。
    “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把煤炭资源‘吃干榨尽’,才能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国能榆林化工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云池说。
    水质苦咸、土壤沙化、植被稀少,在毛乌素沙漠边缘这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发展煤化工有多难,可想而知。可这个难关必须闯。
    通过布局186万吨/年煤制甲醇联产40万吨/年乙醇装置、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装置、世界首套5万吨/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装置,国能榆林化工形成“煤头化尾、化黑为白”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了从“黑色革命”到“绿色发展”的创新发展。
    2021年11月21日,乙二醇项目一次打通全流程,历时108小时成功产出合格乙二醇产品。该项目由国家能源集团自主设计、建设,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
    在国能榆林化工厂区的一个角落,有一把生锈的铁锁。这是此前由当地生态环境部门锁在工厂排污口闸门上的,旁边有一系列智能探测装置,只要污水排放,生态环境部门的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时至今日,上述智能探测装置从未检测到污水排放。
    记者在水处理装置高盐水分盐结晶单元现场看到,经过自动化包装生产线封装的硫酸钠和氯化钠产品整齐摆放,等待装车外销。很难想象,眼前这一袋袋高纯度的工业盐竟来自工业废水。
    黑色的污水从一头进入,经过复杂的处理,另一头就能排出来清水和白盐。从污浊到清白,不仅是颜色和状态的变化,也是价值理念的追求。
    榆林地处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一直是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面对持续的工业用水需求及水资源短缺的实际,如何推动煤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国能榆林化工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国能榆林化工开展“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在国内煤化工废水处理上率先应用低温临界冷冻加真空热法分盐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实现了煤化工废水杂盐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树立了行业标杆。
    2022年4月,经过近一年半的攻关,分盐结晶装置产出合格氯化钠并实现连续稳定运行。
    “这是国内首套应用于煤化工废水处理的工业技术路线。相较纳滤膜法分盐,该技术投资低、运行费用低、流程短,但由于设计运行控制关键指标和关键点多,对设计和操作要求非常高。自开车以来,困难重重,先后暴露出很多严重问题。”国能榆林化工公用工程事业部副经理胡华贵对此记忆犹新。
    对此,由公司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攻关组,自主创新、攻坚克难,逐步破解蒸发器运行周期短、芒硝冷冻系统难题,总结提出提高盐硝比、提高蒸发器浓缩倍数等措施,获得明确调整范围。经过近一年半的攻关,蒸发器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芒硝系统逐渐稳定,处理负荷由不足5t/h提高至18t/h,冷却器温差由2.4℃降至1.6℃以下,化冻时间由36小时降至4小时以内,冷却器爆晶周期由3~5天延长至长周期运行,芒硝悬浮物几乎无流失,各项运行参数逐渐趋于稳定。
    这样的突破,正是国能榆林化工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生动实践,同时也是榆林化工实干实绩落实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升级的生动体现。
    目前,国能榆林化工正在实施开展国家能源集团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低能耗、低碳排放氮气―水光电催化合成氨”等重大项目,着力推进煤制油化工与新能源绿色协同发展、合成氨工业转型升级。
    如今,“绿色”已注入了国能榆林化工的发展基因。在陕北这片黄土地上,国能榆林化工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挑大梁、开新局,让煤炭消费转型之路越走越实,让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越来越“绿”。
    被誉为“乌金”的煤炭,逐渐褪去传统能源的标签,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再是单一的燃料,而是通过现代煤化工、前沿新材料等技术,华丽转身为原料、材料乃至高端产品。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煤炭的附加值,更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创造
打造新质生产力

    在国能榆林化工中心控制室,一群身着蓝色工装的青年职工在一个个控制屏前忙碌着。大厅一侧的展台上,展示着一次性塑料袋、餐盒、吸管等可降解产品,这些都是企业践行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丰硕成果。
    国能榆林化工技术质量部技术管理工程师杨学超告诉记者,这是通过“PGA”生产的可降解塑料产品,是理想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替代品,在土壤、海水等自然环境中仅需半年至一年时间便能完全无害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杨学超口中的“PGA”,是国家能源集团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的世界首套5万吨/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
    该项目于2022年9月正式打通生产流程。项目生产的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各种暂堵材料以及医用手术缝合线、骨骼支架材料等领域。
    “与生产传统聚烯烃塑料相比,煤基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吨产品原料煤耗可降低约50%,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65%,工业增加值增加2至3倍。在环保要求日益严苛的大背景下,为我国治理白色污染、服务民生需求和攻关‘卡脖子’技术提供了新的路径。”杨学超说。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能源科技创新在提升能源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等方面发挥着“压舱石”作用。
    国能榆林化工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产学研用”合作力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和实践现代煤化工发展的新路径、新材料、新工艺。
    国能榆林化工聚烯烃包装库房,机器高速运行。装袋、封口、喷码、码垛、签单、装车……一袋袋装满号称“工业大米”的洁白聚丙烯粒料从全自动包装线装入车厢整装待发,即将送入下游厂家进行再加工。每天约2000吨由煤炭转化的聚烯烃产品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习近平总书记来榆林考察时,国能榆林化工烯烃事业部操作工李鑫雨向总书记介绍了甲醇制烯烃的工艺生产流程。这让她终生难忘。
    “新时代的工厂,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越来越成熟,污染越来越少。”李鑫雨说。
    据王云池介绍,榆林能源化工规划了30余套装置,将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示范,围绕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链,着力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升级,打造“煤-油-化-新材料-新能源”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基地。

聚才汇智
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如何牢牢把握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让人才成为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最为活跃的因素。
    针对煤化工领域创新人才匮乏等问题,国能榆林化工坚持聚才汇智,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用真功。通过完善科技制度体系,坚持开放式引才,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大胆革新,国能榆林化工让青年放下心理包袱大胆干,培养出一批批创新型人才,突破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核心技术。
    与传统能源企业行业从业者不同,国能榆林化工1500余名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4岁。
    “一支年轻的队伍啊,欣欣向荣。你们是承担着历史任务的一批人。”2021年9月13日,在国能榆林化工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面对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深情嘱托。
    国能榆林化工公用工程事业部水处理装置污水主操张翠花,就是这支年轻队伍中的一员。
    “昨夜分盐结晶的氯化钠颜色不是很好,经过几次调试终于给解决了!”刚刚结束了12个小时的夜班,张翠花的语气中没有疲惫,反而多了些亢奋。
    凌晨3点钟,取样、试验,再取样、再试验……从一楼到三楼,从天黑到天亮,反反复复、跑上跑下,为保证产出高质量氯化钠,张翠花不停地研究比对氯化钠的色度。
    “翠花每天‘泡’在装置现场,和老师傅们爬管廊、学工艺、干操作,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被公司破格认定为高级工职业资格。”提起她,同事们都赞不绝口。
    凭借刻苦钻研、踏实肯干的工作表现,张翠花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评国家能源集团工匠,享受首席师待遇。
    创新拔尖人才是煤化工企业发展的“领头羊”,也是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最具战略性的宝贵资源。只有企业敢于打破壁垒、敢于创新,建立起战略性人才梯队,才能真正促进更多人才成为创新成果转化的引领者。
    技术质量部分析工程师张亚春组织配合多个重大项目的化验分析工作,从前期的物资统计、方法选择、仪器安装调试、编制规程、制作操作卡,到后期“三查四定”、分析方法建立、员工培训,再到最后的样品采集、样品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外报,时刻都盯在一线。见证了一个个中间产品的产出,严把分析数据外报的最后一个关卡,保证物资供应充足,积极配合开展探究性实验,为装置的平稳开工提供了指导性数据。更为重要的是,在此期间培养了一批岗位技术人才。
    “我们利用建立科技创新项目课题来搭建创新平台,在科技攻关过程中,研究讨论、理论探索、实践验证,形成科技成果。培养员工钻研、踏实、实干的能力。鼓励班组员工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给员工搭建展示能力水平的舞台,获得认同感。完成人才接续的培养,为企业培养出创新人才,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将科技转化为效益。”张亚春说。
    2015年以来,国能榆林化工多次举办技能大赛,选拔公司级选手代表参加集团和全国行业技能大赛,2名获得全国行业状元,5名获得行业技术能手,3次荣获全国团体第一,培养了一批有能力的比、学、赶、帮、超优秀技能人才。张亚春本人获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个人称号。
    工匠精神的传承,在老带新之间流淌。师徒关系的纽带,无形中架起人才培养的桥梁。
    目前,国能榆林化工拥有各类“注册师”107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行业技术能手”称号技术人员1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名单、入选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不断加速的产业变革带来人才结构更新换代。近3年来,通过党建引领、人才队伍建设等硬措施,国能榆林化工在国企改革的平衡点上找到能源化工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在精益求精的工业浪潮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时代工匠,绿色成绩单越来越亮眼。
    青年一代如旭日朝阳,有无限活力,推动我国能源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未来,国能榆林化工将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国家煤化工人才高地和煤化工人才培育基地,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上展现更大作为。
    国能榆林化工只是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更多企业正奋力行进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创新发展之路上。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