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泸州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新建投用的酿酒生态园区。泸州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裴谦 王明杰
四川省泸州市是我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502万人。自2011年被界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以来,泸州围绕天然气资源枯竭所引发的一系列重点突出问题,探索形成了以平台建设为引领的转型发展模式,推动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1~2023年,泸州地区生产总值由887.6亿元增长到2725.9亿元,经济总量在四川省排名由第九位上升至第六位,年均增长8.3%,高于同期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11万元增长至6.39万元,年均增长8.2%,三次产业结构从13.8:57.1优化为10.348.940.8。泸州转型典型经验案例入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一书,向全国推广。
“转旧产”与“谋新业”并举
以产业升级夯实转型基础
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课题。泸州市紧盯新型工业化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把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支撑。
一是以改革赋能传统产业焕发生机。稳步推进化工龙头企业改革脱困,创新采用债转股、“央企+民企”混改重组等方式,有效应对天然气资源枯竭对化工产业带来的冲击。被誉为“中国现代尿素工业摇篮”的泸天化从经营亏损的绝境中涅重生,连续6年实现盈利,工业化聚碳酸酯生产等核心技术国际领先。合江临港化工园区、泸县神仙桥化工园区获批认定为省级化工园区,牵引带动107家规模以上能源化工企业集聚。
二是以创新赋能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联动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搭建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80个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健全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发展机制,一批“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预计达到33亿元、增长了10倍,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1227家,泸州老窖建成白酒行业首家“灯塔工厂”,川南航天能源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容大变速器公司新一代智能变速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邦立重机公司“特大型环保电动系列液压挖掘机”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是以强链赋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立足泸州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建立“链长+链主+专员”工作制,培育引进并确定中国电子集团、合盛硅业、科瑞德制药、恒力集团等74家链主企业,通过组织开展政策奖补激励、组建政府投资基金等,在延链、补链、强链各环节持续发力,推动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先进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四川明德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入选国家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企业名单,神经系统医药制造等3个集群入选四川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西南医科大学核医药产业学院获批建设第二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鑫阳钒钛钢铁有限公司建成全国电炉短流程炼钢标杆企业。
“抓开放”与“促合作”并重
以能级提升积蓄转型动能
泸州深入贯彻关于“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是构筑内畅外联“大通道”。坚持补短板、锻长板“两个导向”,持续完善“水公铁空邮”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依托东向长江水道、南向西部陆海新通道、西向中欧铁路的交通区位优势,建成四川省唯一国际水陆运输双通道城市,高速公路从仅有厦蓉高速隆纳段的88公里突破到如今的8条613公里,居川南第一、全省第三,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叙毕铁路顺利建成通车,渝昆高铁川渝段预计今年通车,云龙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30万人次。泸州被国家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列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二是建设开放平台“新高地”。着力打开对外开放新窗口,持续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建设形成集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为一体的七大国家级开放平台,是西部同级别城市中拥有国家级开放平台最多的城市。泸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20.9亿元,增长了20余倍,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等9项制度创新成果获全国推广表扬,泸州跨境电商产业园获批四川省唯一省级成熟型跨境电商产业园,连续两届获评“四川省开放发展示范市”。
三是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创新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与爱尔兰塔拉莫尔市、意大利阿斯蒂市等11个城市建立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国际友城遍布五大洲的10个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商学院市场化运营,联合宜宾入选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名单,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及中外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等国际顶级展会持续提升城市辐射带和美誉度,下辖江阳区入选全国百强区,三个县上榜中国西部百强县,泸州跻身全国Ⅱ型大城市,城市层级跃位升级。
“解遗留”与“增福祉”并行
以民生改善践行转型初心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泸州坚持在转型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一是攻坚历史遗留环境顽疾。探索构建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体,创新实施工业方式治理、农业方式修复、自然生态涵养净化“三位一体”系统治理模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16.8个百分点,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71平方公里,取缔非法码头89座,恢复岸线长度9.05千米、复绿面积近25万平方米,长江出川、赤水河入长江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长江一级支流清溪河出口水质由常年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水以上标准、成为四川省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1%,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
二是化解历史遗留改革难题。通过实施“三供一业”分离、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重大改革任务、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与就业的联动机制、探索小网格征收方法破解棚户区改造的签约问题等,妥善解决国企改革遗留、困难群体就业和住房保障等问题,完成5万余户“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造工作,实现国企社会职能剥离,减轻企业负担,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下,高标准完成当时四川省单体最大的棚改项目――茜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入编《中国历史》教科书。
三是补齐历史遗留民生短板。加大民生投入,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深入推进全民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和普惠托育试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逐年提升,近几年稳定保持在70%以上,高等院校增加2所、达到7所,形成泸州高中、泸县二中等优质教育集团16个,优质教育资源辐射100余所中小学校、惠及10万余名学生,在四川省率先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刷脸支付”,累计免费体检1373.93万人次,建成7个县级失能老人照护中心,获评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表扬激励城市,普惠托育“1573”工作模式获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肯定。
据泸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泸州将坚持以人为本、绿色转型、开放合作,奋力推动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着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发展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