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璐 本报记者 | 成静
截至9月10日1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市调水超1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为天津市调来400万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天津市16个行政区中,15个行政区用上了南水北调水,1300多万人受益。
远水解近渴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天津地处海河流域尾闾,历史上曾是水资源丰沛地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流域上游大量拦蓄工程的修建和用水量的增加,天津市入境水量逐渐减少,年均入海水量由140余亿立方米降至10亿立方米左右,加之华北地区连年干旱,天津市逐渐由水资源丰沛地区演变成严重资源型缺水城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千里长江水奔流北上,直达津城,有效缓解了供水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保障天津市供水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天津市主要依靠引滦入津工程体系保障城市供水。自2004年天津市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实施至2014年正式通水,10年间天津市全面建成以南水北调向中心城区供水工程、滨海新区供水工程为代表的引江供水工程体系,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同步建成同步发挥效益,实现全市经济核心区域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有效化解了城市供水“依赖性、单一性、脆弱性”的矛盾。
复苏河湖生态 提升水环境质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天津市提供生活、生产用水,除缓解天津市城市供水紧张局面外,还有效置换出长期被挤占的生态用水,为天津市改善水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
自2016年起,天津市率先实现对海河、子牙河、北运河等中心城区重点河道常态化补水,并带动相关二级河道实施水体置换,彻底改变以往补水周期短、河道水位低、循环力度差的状况,海河等重点河道水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提升。
天津实施大运河天津市段生态修复,打通北部潮白新河、青龙湾减河向北运河补水通道,为天津市南北运河提供充足水量,并孕育出北运河郊野公园、北运河桃花堤、南运河“天子津渡”遗址公园、南运河御河景观等一系列大运河主题文化公园,传承和彰显了天津市悠久的运河文化。积极推进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北大港水库蓄水量由干库状况增加至1.88亿立方米,水面面积由不足30平方公里增加至120平方公里,水库及周边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湿地保护区内监测到鸟类超过276种,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丰富。依靠充足生态水量的保障,天津市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全市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0%,为历史最高水平,劣Ⅴ类水体全部消除,12条入海河流水质总体达到Ⅳ类以上。
节水优先 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
南水北调来水在完善天津市供水格局的同时,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天津市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深化计划用水管理,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天津编制下达《天津市城镇用水节水计划》,不断创新计划用水管理模式,增设预警机制,对有超水迹象的用水户提前预警。建成重点用水户在线监测平台和取用水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非农业取水项目和大中型灌区取水口实现计量全覆盖,地表水50万立方米以上、地下水5万立方米以上取水项目在线监测率达到86%。
截至2023年底,天津市建成节水型企业(单位)1963个,节水型居民小区1806个,全市16个区全部完成了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部市管机关及50%以上的市属事业单位已建成节水型公共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