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世界经济的“失衡”与“重构”

金融财经
2024 10-05 03:30:12
分享

 


本报记者 | 张守营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和大调整中。中国经济往何处去?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日前出版的《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给出了观察、见解和判断,本书作者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届世界经济专业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曹远征。他多年身处经济一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观察者。本书以失衡与重塑为主题,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世界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刻画,对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进行了前瞻,呈现了自己十几年的观察、见解和判断。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40多年前,中国踏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之路。在义无反顾地进行市场导向性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勇敢投身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洪流。先是以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为目标、后是以加入WTO为目标的谈判,面向世界,以“拿来主义”的态度,与国际惯例接轨。改革推动了开放,开放促进了改革,46年的凤凰涅,造就了“中国经济奇迹”。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2023年已达到1.26万美元,由一个低收入国家快速成长为站在高收入门槛前的国家,与之相适应,中国也由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落后经济体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体。
    曹远征在书中序言表示,46年的经验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而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则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市场经济体制,消除了两种体制的对立,终结了两个市场的平行,缔造了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代表的生产要素全球自由流动的局面,使经济全球化蔚然成势。这种气象使人们日益相信,整个世界正在变好,一个“超级全球化”的世界正在向我们招手。对中国来讲,由于世界是平的,走向世界的道路正由过去的崎岖坎坷变得日益平坦光明,而且明天会更好。中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从容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平稳且几乎无摩擦地加入世界经济体系。而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似乎又反证了这一点,在中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受到经济全球化鼓舞的各国资本也蜂拥投向中国。当时国际资本市场流行这样一句话:“为什么资本要到中国去?数数上海浦东的塔吊就明白了。”弦外之音便是,中国的市场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是投资的洼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贸易是自由的,投资是无障碍的,当然要到经济增长最快、盈利前景最好的中国去。依此逻辑,投资贸易自由化使世界变平,因为世界是平的,所以未来的道路会更加平坦。即使现在走起来仍有点颠簸,那也是局部的、暂时的,是出现彩虹之前的降雨,是可以通过现有的国际治理,例如WTO争端解决机制加以处理的。由此,世界经济将进入一维的线性增长过程,历史正在终结。

中国经济学界不尚空谈

    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充分条件。它也使得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氛围下养成的不尚空谈的中国经济学界,更坚定了务实求真的学风,很少从多学科交叉的宏大叙事的政治经济学视角来审视中国与世界的体系性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更倾向于从纯经济技术的角度进行工程性的操作安排与分析及讨论。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明天会更美好,即使有摩擦也是无伤大雅的,是可以解决的,构成福山“历史终结论”弥漫的温床,从而对全球格局的结构性变动和体系性变化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心理准备。于是,当世界经济体系因中国的努力融入而产生不适时,摩擦、不满、抱怨随之而起。世界,尤其是中国自然感到茫然和委屈。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国际抱怨不再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指责式的批评,而是开始理论化、系统化,并形成了所谓“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的争辩,并分野为不同的流派。在海外华人中,尤其是中国问题研究界,掀起讨论所谓“中国模式”的热潮,且一浪高过一浪。其中,“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这两种互相矛盾的论调甚嚣尘上,互不相让。相反,处于问题中心的中国经济学界面对这场国际辩论并被迫卷入时,却是一头雾水,而在明白原委后,仍是不以为然。“在崇尚务实的中国经济学界的眼中,这些言论和推理全然站不住脚,都是虚无缥缈的猜测,不值一驳,只能一笑置之。”曹远征表示。
    真正引起中国经济学界警惕的是2013年前后西方国家开始质疑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按照2001年《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十五条,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15年过渡期结束后,于2016年生效。但西方国家不仅质疑这一条款,欧盟甚至提出立法对此要重新审议,致使今日中国虽然是WTO的主要成员,但仍未取得市场经济地位。由此,中国经济学界开始担心去全球化邪风会对世界经济造成损害,尤其是在美国提出在亚太地区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将中国排除在外后,这种担心开始加重。但是“怕什么来什么”,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去全球化由思潮变为建制化的安排,而中国则首当其冲。起初,中美两国之间还只是发生贸易争执,但这种争执很快就演变为贸易战,出现了惩罚性的关税和经济制裁。在新冠疫情发生后,中美摩擦又蔓延到非经贸领域,特朗普甚至在声誉上污蔑中国,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在大加指责的同时,要求中国赔偿道歉。拜登政府上台后,上述态势并未得到缓解,甚至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有变本加厉之势。美国将长期形成的国际规则作为制裁武器,与此同时,开始了以科技脱钩、全球产业链重组以及国际治理准则重塑为核心的“小院高墙”构筑,以期减弱对中国经济的系统性依赖,即所谓的去风险进程。这种将所谓的安全凌驾于发展之上的地缘政治经济考虑,正在颠覆经济全球化的底层逻辑。越来越明显的迹象表明,时代主题也开始由“和平与发展”转向“安全与发展”。于是,与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全球化不同,价值观开始至上,“同谁做生意比做生意本身更重要”,中美之间的竞争进而上升为世界范围内涉及价值观的战略竞争。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其普适价值观、进而本国利益和全球领导力的“体系性挑战”。美国还认为中国要么是新的体系性领导者,要么成长为自带体系的大国的催化剂。因此,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竞争是“体系性竞争”,既包括完备的竞争策略――“该对抗时对抗,该竞争时竞争,该合作时合作”,又包括培育强劲的竞争力。不同于冷战时期内政服务于外交,也不同于经济全球化时期内政外交相对分离,美国认为应将内政与外交统一起来,形成一切为了使“美国再次伟大”的合力。与此同时,美国认为这种战略竞争也应包括建设全球性的竞争体系,使中国承受的战略对抗、竞争合作的压力不只来自美国,更是来自国际体系。

“抬头看路比埋头拉车更重要”

    “世界怎么了”成为普遍的疑问,“抬头看路比埋头拉车更重要”成为共识。这一共识表明,时代需要方向感。对方向感的需要,在中国显得尤为迫切。曹远征认为,中国是一个文明不曾中断的大国,曾一度领先,其GDP在康乾盛世时期就为全球的1/3。然而,这是农耕文明的盛世,在世界现代化总进程中,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中国日渐成为落伍者。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对外作战屡战屡败,国力每况愈下,积弱积贫成为常态。怀着对民族复兴的热切期望,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经过近百年的流血奋斗,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奠定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而46年来坚持不懈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上新高度,使当前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一历史关头,身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当然为之焦虑,当然迫切需要方向感。这不仅事关中华民族的前程,也反映出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责任担当。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指世界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一方面,全球正处于技术革命的间歇期,第三次技术革命已进入尾声,而新的技术革命尚未开启。黎明前的黑暗使世界经济表现低迷,增长乏力,因此诱发并强化保护主义倾向,形成了去全球化的世界氛围。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后,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崛起改变了既存的“中心外围”的传统世界格局。在这一“中心外围”格局中,南北问题既是国际治理的基础,又是国际治理的对象。但是,目前就GDP而言,发展中国家的GDP已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不仅超过发达国家,而且还在增加中。这自然会冲击国际治理体系,也预示着世界经济金融治理的变革。上述两方面的变化加之如全球气候变化等人类面对的共同命运问题,使中国的经济航船驶入了一片未经探明的水域,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在国内外经济学界广为流传这么一句话:“在当今不确定的世界,唯一可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然而,时间不会倒流,航行必须继续,中国还要发展。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奋斗史告诉我们,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能听天由命、随波逐流,而是要从历史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线索,以期扼住命运的喉咙,这是因为“历史尽管不重复,却总是押着韵脚”。梳理历史,在世界现代化总进程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明白我们从哪里来,了解我们现在在哪里,才能找到走向未来的时代方位。对社会的发展如此,对经济航船更应如此。
    于是,“让历史告诉未来”就成为时代赋予中国经济学家的新任务。“好在工作习惯使我们这些一线职业经济研究者在时刻追踪并不时讨论经济形势的同时,不断形成工作备忘和会议记录。职业要求我们在及时分析数据并向市场提供预测的同时,撰写理性的研究报告。”曹远征表示,久而久之,形成了有言在先、有据可查的研究资料积累。尽管这些积累起来的研究资料不足以支撑宏大的历史叙事,但在新形势面前,重新检阅这些记录和报告至少可以从微观历史的角度还原当时的场景。在还原的过程中反思其中的含义,在回溯的航程中寻找其中的逻辑。简言之,用历史的必然性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或许可以廓清前行的道路。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中华民族正以伟大复兴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承担起世界历史民族的责任。“在此之际,我们这一代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经济学工作者,也即将告别历史舞台。离别之际,以自己亲身感悟所形成的研究心得作为小小的路标留给后来者,唯望节省气力,助其前行,既是心愿,也是责任。”曹远征表示。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